
【导语】 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深入推进,物流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,正步入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。2024年以来,多项绿色物流与碳减排政策密集落地,从政策引导到企业实践,再到技术赋能,行业整体呈现提质增效、降碳协同的新趋势。
一、政策引擎加速:从理念到行动的纵深推进
过去几年里,国家相继出台了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物流发展规划》《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(2023—2030年)》《绿色仓储与配送标准体系建设方案》等政策文件,为物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2024年上半年,多地政府陆续发布了地方版的“绿色物流行动方案”,其中包括鼓励新能源运输车辆应用、发展多式联运体系、支持绿色仓储设施建设等具体措施。
数据显示,全国新能源物流车保有量已突破220万辆,占城市货运车辆比重超过25%。与此同时,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、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正在推动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核算体系,预计2025年全面覆盖主要物流企业。这意味着,碳排放将从“企业责任”逐步转变为“行业标准”。
二、绿色运输体系建设:能源替代与智能化调度并行
在运输环节,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能源替代与路径优化两个维度。一方面,新能源车辆加速渗透,氢燃料与电动重卡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,2023年底至今,全国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增长68%。另一方面,智能调度系统的普及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,通过算法优化可以减少10%—15%的空驶里程,有效降低能耗与排放。
部分头部企业如顺丰、中通、京东物流等,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数以千计的新能源运输车和光伏仓储设施。例如,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的屋顶光伏发电系统,年发电量达1400万千瓦时,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.2万吨。这类示范项目的成功落地,正在引导中小企业加大投入。
三、绿色仓储与包装:细节处的减碳潜力
仓储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,其碳排放来源主要包括能源消耗、冷链保温、包装材料等。近年来,“绿色仓储”成为行业新趋势。智能照明、节能空调、屋顶光伏等技术的应用使仓储能耗平均下降20%以上。同时,循环包装、可降解材料的推广正在不断扩大影响。据中国物流水联盟统计,2024年一季度,全国循环包装箱使用量同比增长42%,每年可减少约15万吨塑料消耗。
在冷链领域,绿色技术应用尤为显著。多家冷链企业开始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,替代传统氟利昂制冷剂,平均可降低制冷能耗8%—12%,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。
四、碳管理体系建设:从数据到决策的再升级
碳排放管理体系正在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新焦点。通过数字化、平台化手段,企业能够对不同运输路线、仓储节点、装卸环节的碳排放情况实现精确监测。多家企业开始建设自主碳管理平台,可实时生成碳排放报告,为节能减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
据业内分析,碳核算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助于企业自我约束,也将成为未来融资、合作的重要参考指标。目前已有物流企业将碳绩效指标纳入供应商考核体系,促使上下游协同减排。例如,德邦物流通过“碳账本系统”实现运单级碳排放追踪,并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主要运输线路的碳中和。
五、政策实施效果:成效显著但仍存挑战
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,绿色物流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。国家统计显示,近三年我国公路货运单位周转量碳排放强度下降近18%,物流行业整体能效持续提升。然而,也不可忽视一些现实问题:部分地区新能源基础设施不足、企业转型成本高、绿色标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。
此外,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与技术能力有限,在绿色转型中仍面临明确方向与可行路径的双重压力。专家建议,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激励机制,如燃油车更新补贴、绿色信贷支持、碳交易收益返还等,为行业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动力。
六、未来展望:以科技驱动绿色竞争力
展望未来三至五年,绿色物流将进入政策深化与技术融合的关键阶段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将成为减碳的重要抓手。例如,通过AI智能路径规划可实现运输路线的动态优化,通过区块链储能系统实现能源分配的透明化与可溯源化。业内预测,到2030年,绿色技术应用可助力物流行业累计减少碳排放超5亿吨。
与此同时,国际合作也在推动行业绿色化。RCEP框架下多国正在推进绿色供应链认证互认机制,我国企业的绿色运输、绿色仓储标准有望实现区域范围内的通行,为中国绿色物流品牌“走出去”提供契机。
【结语】 绿色物流不再是单一的环保议题,而是行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体现。随着碳排放政策全面落地、技术持续突破和企业责任意识的提升,中国物流业正加速驶向低碳、高效、智能的新生态,这场变革的深远影响,或将重塑供应链体系的全球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