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导语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渐突出,物流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,正迎来绿色转型的关键拐点。从政策推动到技术创新,从企业战略到供应链协同,“绿色物流与碳中和战略”正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物流企业的新竞争力核心。2024年,随着《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指导意见》的全面落地,低碳化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正深度融入行业实践。
近年来,中国政府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引领下,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转型。根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重点城市货运车辆新能源化比例已超过38%,绿色仓储和生态园区建设数量同比增长超过45%。这些数据表明,绿色物流不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象征,而是实现可持续盈利和竞争优势的战略路径。
2024年初发布的《全国绿色物流行动方案(2024-2028)》提出,到2028年全国主要城市快递配送车辆电动化率将达到80%,重点物流园区的绿色仓储比重将超过70%。与此同时,政府将通过财政补贴、碳积分交易、绿色信贷等多种机制,激励企业建立可量化的碳中和目标和透明的碳管理体系。
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压力,头部企业正加速部署绿色供应链战略。京东物流在全国推广“青流计划”,通过新能源车辆替代传统燃油运输,在2024年助力实现碳减排逾50万吨。顺丰则启动“碳足迹可视化平台”,让客户能够实时追踪每一票快件的碳排放量,推动上下游实现共减排目标。
国际物流巨头也在积极响应。例如,DHL在华启动“Zero Emission 2030”计划,不仅在华东和珠三角地区布局光伏仓储项目,更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运输路径,每年可减少约15%的空载率,有效降低碳排强度。
业内专家指出,未来绿色物流的核心不只是节能减排,而是构建从原材料采购、生产制造到成品配送的全流程低碳生态系统。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,将成为行业实现系统性碳中和的关键。
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撑。2024年以来,物联网(IoT)、人工智能(AI)、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被广泛应用于供应链减碳管理。通过实时数据监控、智能路径规划、碳排放追踪及智能仓储,企业能精准掌握碳足迹并优化运营流程。
腾讯云物流碳管理平台在多个港口和物流园区落地,通过“碳排放计算+AI优化调度”,实现运输调度碳排放精细化控制。与此同时,阿里达摩院与物流企业共同研发的“区块链绿色溯源系统”,可追踪物流全过程的能源消耗与排放数据,实现信息透明化和可审计性。
此外,新能源与智能化装备的融合使用,也正在成为行业节能降碳的重要抓手。例如氢能重卡、太阳能仓储屋顶、无人电动配送车等绿色装备的应用,不仅提升能效,更为全行业建立起可持续运营的示范模型。
推动绿色物流的另一个关键支撑来自绿色金融与碳市场机制。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扩容,物流企业开始尝试利用碳信用资产进行成本优化和产业链协同。部分大型企业已设立内部碳资金池,用以激励各部门的减排创新项目。
以中外运为例,其“碳资产管理基金”可对合作的运输企业提供碳积分奖励,并通过互联碳平台完成内部结算。这类探索不仅增进了绿色投资的流动性,也激发了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绿色减排的积极性。
尽管绿色物流的转型趋势明显,但整个行业仍面临成本高企、标准不统一、碳核算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。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在融资和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阻力。此外,碳中和路径的复杂性也给企业带来了监管合规与数据披露的新挑战。
然而,从长远看,绿色物流不仅是环保要求,更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。行业专家预计,到2030年,中国绿色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,新能源运输装备、低碳仓储、智能调度系统等关键赛道将迎来高速增长。
未来的供应链将以“可持续、可度量、可协同”为核心特征,企业只有将碳中和战略深度嵌入运营体系,才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赢得新的竞争优势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宏观框架下,绿色物流已超越单一企业行为,成为国家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政策激励、技术创新与资本加持的不断深入,绿色与可持续正成为物流行业的新底色。未来,谁能率先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与智能化融合,谁就握住了全球绿色经济的新制高点。